课堂竞赛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学追求卓越、推动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的重要途径。“教学竞赛”的最高境界是“忘掉竞赛”,将竞赛场景完全还原到课堂教学中。但还是有“竞赛”的状态,教学竞赛“竞赛”就是方法。
大学教学;课堂竞赛;价值观;教学方法
课堂竞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堂竞赛,一直是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学追求卓越,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的重要途径。在“双一流”建设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合理规划和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显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学竞赛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具有高层次的主导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优秀的引导作用?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更实际的推动力?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做一些研究。
对教学价值观的再认识
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作为一种周期性的竞赛活动,也可以说是高校教务系统一项相当常规的活动,需要从概念上进行阐述和重新认识。对于各单位、各层次的竞赛,主办方当然会首先在相关通知、公告中注明,竞赛是一个平台,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集中展示,也是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和锻炼舞台;而且经常强调,竞赛不是目的,而是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共同努力,将竞赛中的感受和收获有效反馈到课堂的竞技舞台。这种比赛原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所有主办方的基本目标和出发点,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从理念上进一步阐述了?
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既然教学竞赛是竞赛的一种,那么参赛选手的基本动机一定是努力争取得奖。所以比赛的本质就是争夺奖励和名额——不言而喻。其次,作为竞赛的一种,教学竞赛,按照通常的思维惯性和人性,所有的竞赛自然都是为了得奖,而这样的潜在追求,无论多么公开地强调你不能为了竞赛而竞赛,也不能完全放弃竞赛本身的功利价值。第三,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竞赛,它的奖励不仅仅是物质的、荣誉的,更重要的是获奖者的收获具有重要的延伸价值。由于教学竞赛的这种性质,基本上不可能让每个参赛选手都“为了竞赛而不竞赛”。从理论上和概念上,以及人们一般的心理认知上,教学竞赛的价值判断必然受到竞赛活动本质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举办比赛的相关部门,要淡化教职工参赛的功利目的;另一方面,比赛天然的利益诱惑极大地影响着参赛选手。如何解决以上矛盾?在这里,我们不妨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做一些解释。
首先,就人们对教学竞赛功利价值的追求而言,理论上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人的理性意识和思想情感教育是可以控制和制约这种逐利心理的。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不完全逐利的心理机制,其实质在于放下言而有信、量力而行、适度争取的急性子心态。因此,有必要对教学竞赛的理念进行思想教育,使教师头脑中有正确的教学竞赛理念。关于教学竞赛的概念,笔者认为“教学竞赛”的最高境界,一开始应该是“忘我竞赛”,甚至在讲座会场,所有的心思都只在“教学”上,也就是将竞赛场景完全还原到课堂教学中;而“教”,说到底,不能只知“教”,心中还要有“学”;所谓心中的“学”,说到底就是为了学生而教,而不是为了比赛。根据以上分析,“比赛”终究是比赛。既然是比赛,那还是要处于“比赛”的状态。教学竞赛的“竞赛”是什么?更具体地说,“竞争”是方法。比赛中“教”的内容滔滔不绝,但脑子里不是有“学”吗,教得好吗?还是真的为了“学”而教,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这是比赛的基本标准。
教学竞赛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作为公司的同行评审专家,多次参与比赛评分,对参赛选手的状态有一定的观察和判断。根据我参加同行评议的真实感受,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应该避免的情况。
应避免明显的竞争“表现”。当一个选手只是为了得奖而参加比赛的时候,他将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如何获得评委和专家的认可,如何在比赛过程中的讲座中获得高分。一旦这样的心态和动机主导了比赛的心理和行为,比赛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表演。如果教学比赛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如何得到评委的认可,那么教学比赛的性质就彻底改变了。其实在教学赛的讲座现场,当我注意到有些选手一直盯着评委席的时候,我就已经看清楚了他们的讲座内容和心理是什么样的。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时候的讲师心里没有学生,讲课的都是评委。所以教学比赛一定要自觉进行,更不要在讲课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在教学以外的事情上做一些哗众取宠的把戏。
要克服缺乏轻松的“呼吸感”。成熟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对课堂气氛和节奏的把握和把握一般都比较轻松。但在比赛中,一旦被纯比赛的意识所控制,就容易迷茫,失去必要的节奏。这里提出的“气息感”,是在一个相声比赛节目中评论相声演员时使用的一个词。都说相声表演不能太快,语言表达不能太紧凑。字与句之间,要让人感受到瞬间的“呼吸感”。高校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这种“呼吸感”的长短可能很难确定,但人是可以感觉到的。会让课堂轻松愉快,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如果一个选手无法摆脱比赛的心理压力,自然会破坏这种“呼吸感”。课堂教学中的“呼吸感”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是重要的专业素养。
教学互动要以学生的培养和素质发展为出发点,不能有设计感。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甚至是需要攻克的前沿课题。教学比赛中不乏互动环节。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还要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主动提问。同时,就教师设计的问题而言,教师无法事先设定“标准答案”,然后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无非是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走向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而这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有时并不能完全涵盖问题的确切内涵。尤其是社会人文类的课程,往往会有多角度的回答。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逻辑地自圆其说。在教学比赛中,由于比赛教室是虚拟的,根本没有学生,选手为了表现互动,往往会故意以学生的身份向评委提问。这种互动完全是为了互动,并不是真正基于学生的培养和素质发展,在比赛中应该避免。
讲课要追求“生动”,但不能一味“凑故事”。生动的课堂语言,口若悬河的老师,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一直是一门课程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所以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程能够生动活泼,充满乐趣。一般把课堂的生动理解往往等同于强故事性,甚至课程内容中的故事越多越生动。所以有些老师为了追求生动,把精力放在积累故事上,然后在课堂上尝试讲故事,讲笑话。导致教学竞赛往往罗列案例,堆砌故事,一味追求“生动”,但案例过于臃肿,故事没有条理。其实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不仅仅取决于故事情节和幽默笑话。高校的课堂,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课堂,因为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所以生动。而有些课程很难插入情节,完成故事,但只要老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细节,精心组织准备,也可以非常生动。
另外,还有像过分追求PPT的美观,也显得刻意在形式上修饰,用力过猛。总而言之,教学竞赛虽然也是竞赛,但最好的状态是以平常心对待,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保持完全基于实际课堂的真诚。当参赛教师的比赛状态是真正的互相传递诚信,达到一种同理心,一切为了学生,教学比赛的效果会更好。
创新教学竞赛方式,推进一流学科和课程建设。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将竞赛中的创新方法和探索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1.通过教学竞赛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高校课堂教学竞赛要摆脱功利主义和单纯以奖代补的实用思维。在竞争的概念上,我们必须明确其原始的和根本的价值意义。高校开展教学竞赛的核心目的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秀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双一流”建设。让教学竞赛回归教学竞赛活动的初衷,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对于参加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的参赛选手来说,一定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执着奉献、为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教学竞赛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参评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再次,要打破固定思维的束缚,树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理念,营造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环境和条件,通过教学竞赛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2.立足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竞赛”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不是为了竞赛而竞赛。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搞好竞赛。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心中要有学生,牢记比赛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课从来不是为了比赛而教。
根据教育学和现代教育传播理论,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为学生服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竞赛中,一方面,根本出发点是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在整个讲座表演中,要始终给学生讲课,而不是给评委和专家表演。为学生而教,就要时刻把学生放在心里,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暖心”的课。全心全意为学生教学的作风必须成为每一个高校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教学竞赛也必须是一种能够促进和强化这种自觉意识和行动的力量。
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一期。